- 保護視力色:
解析“地方”報紙的“全球”視野(下)
-
http://shiquanmuye.com 發(fā)稿日期:2007-12-4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出版 報紙
- 中研網訊:
由此可見,地方報紙經濟報道的采編人員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應該目光深邃,把要報道的本地經濟新聞與全球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僅大國經濟的變化在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而且周邊國家和本地區(qū)企業(yè)、行業(yè)變化也可能影響著國外一個行業(yè)的經濟乃至走向。
用國際政經事件打“本地牌”
1.關注非財經類的國際沖突事件在中國乃至本地經濟上的影響,把國際沖突事件新聞“本土化”。
報道國際沖突對本地旅游業(yè)、航空業(yè)、商貿物流、資本流動以及本地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同等對外經濟合作的影響。2006年9月19日晚,泰國發(fā)生軍事政變。9月21日,《瀟湘晨報》記者從旅游、航空角度策劃了半個版的泰國軍事政變對湖南旅游經濟帶來什么影響的報道,主稿《“我們看到了士兵與坦克”》通過湖南游客遭遇泰國政變,第一時間向家人報平安的現(xiàn)場報道,說明泰國政變尚未對游客產生影響。同時,還報道了泰國政變的消息傳到湖南后,長沙各大國際旅行社紛紛與正準備前往泰國的領隊取得聯(lián)系,獲悉至少有上百名湖南游客在東南亞旅游,而且有消息《飛泰國航班正常》,在馬來西亞的旅游團往泰行程不變。另外,還配有服務性消息《多個國家發(fā)布旅游警告》與《待發(fā)游客堅持“政變游”被勸阻》。
2.關注財經類的國際事件在中國乃至本地經濟上的影響,把國際財經新聞“本土化”。
例如:2007年5月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一舉突破7.7:1關口,人民幣持續(xù)升值,長沙出口企業(yè)會不會受影響,影響在哪里?對此,《長沙晚報》于5月10日刊登了一篇《人民幣升值匯率破7.7關口進口利好出口有壓力》的經濟報道,通過這篇報道:分析在對外貿易中,一般以美金定價,比如一件衣服是100美元,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8.1:1時,出口一件,交易額為810元人民幣;而現(xiàn)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7.7:1,交易額只有770元人民幣,利潤也就因之減少。那么,要保證利潤,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要價。但出口產品不可能大幅度漲價。同時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來持續(xù)攀升的勢頭不減,對于對外貿易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報道找到民生接點—為本地企業(yè)做足服務文章:人民幣增值勢必影響出口價格。出口價格提不了,眼前國內原材料又漲價,那么,人民幣在出口貿易中的利潤空間將會越來越稀薄。反觀之,從長期來看,這種壓力也將變成一股動力,促使出口企業(yè)不再做低價值競爭,而是改變產品結構、不斷提高競爭力,使產品升級換代,爭取價錢賣得好一點,克服其他方面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2001年3月19日,《聊城日報》的新聞《歐洲肉牛“瘋”了魯西黃!芭!绷恕。記者通過英國再次出現(xiàn)瘋牛病以來,歐盟、中東、拉美和亞非等地的主要牛肉進口國家紛紛轉向中國尋找牛肉貨源為由頭,報道了山東藍山集團當年1月就收到訂單500噸,而上年全年出口僅為1400噸。
從而寫出了具有很強服務性,令投資者眼前一亮的預見性財經報道—聊城發(fā)展養(yǎng)牛大有可為。
3.應關注全球股市、期貨市場變化在本地的反映;關注國際大宗貨物價格的變化對本地的影響;世界原油價格的變動導致本地汽油價格的波動;棉花和鋼鐵原礦石價格的波動對本地大型鋼鐵集團的成本壓力;關注跨國資本流動及跨國企業(yè)走向,分析個中原因,尋找本地招商引資的對策—前者包括兩類:單純的貨幣資本流動或者資產組合投資,外國直接投資。
后者包括把世界500強企業(yè)引進來,本地強勢企業(yè)走出去到國外開分公司辦分廠設辦事處。
4.還應關注國際貿易壁壘與爭端中的反傾銷、反補貼事件。如中國紡織品、農產品出口……一些世貿組織成員國迫于國內貿易保護主義集團的政治壓力,頻頻對進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如歐盟對華彩電反傾銷案等。尤其是國外對本地某一商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地方報紙不必當作“負面”新聞看待。
其實,世貿條款中關于這方面的“不利條款”是為了遏制壓價競爭,促進行業(yè)自律。我們同樣有權利對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這個原則給了本地企業(yè)另一種可能性:證明自己在制造、生產和銷售產品方面如何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有拿國家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如果這些可以被證明,我們就能贏得使用國內價格或成本的合法性。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地方報紙卻很少報道。
打破“內”“外”界限
地方報紙如何打破“內”“外”界限,組建一支能夠自覺以全球視野來觀察、思考、解決經濟報道的隊伍。
1.組建內外統(tǒng)一的大編輯中心。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地方報紙編國際新聞的編輯不會主動去對國際財經報道進行落地采訪報道,且時事編輯也不可能去指揮本地新聞的記者進行落地采訪,而本地新聞的采編人員往往不能第一時間接觸國際經濟事件、現(xiàn)象、觀點,這就使得地方報紙與專業(yè)財經媒體相比,對國際財經報道的落地處理常常被動。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組建大編輯中心,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將本地新聞編輯與時事新聞編輯整合在一個編輯中心內,由值班主任統(tǒng)一調度稿件,尤其要注重對稿件打破“內”“外”界限,一只眼睛看本地,一只眼睛看全球,對本地與國際經濟信息進行加工整合,整合國內外經濟新聞尤其是財經報道的信息、觀點、立場,結合本地實際,運用編輯的“指揮棒”作用,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運用層次豐富的相關信息。
2.開設“國際·經濟”常規(guī)版。地方報紙的經濟報道有了全球視野的理念和可操作手法,還要對報紙版面進行科學合理分工,應增加分析性、解釋性的國際財經報道,至少要有“國際·經濟”這樣的版面,將“國際·要聞”里的財經事件整合進“國際·經濟”的版面。
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地方報紙的國際新聞除了報道國際時政外,多注重一些風土人情或故事性強的社會新聞。而中國入世后,必定帶來經濟生活的多樣性,要把這種多樣性展現(xiàn)給讀者,就要從版面上加以保證,讓讀者開闊眼界,增加進入市場的機會。
- ■ 與【解析“地方”報紙的“全球”視野(下)】相關新聞
-